第二章身份–一切从信念开始

对个体来说,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人生目标和意义,想清楚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
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:通过阅读,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。或者暗示自己:我本来就是一个以书为伴、追求新知、乐于探索的人。如此一来,阅读就会成为像吃饭
、睡觉一样的基本需求,成为自己不做就会难受的事。

把潜意识的心理改造放到桌面上。毕竟在现实生活中,就算你不告诉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,你内心也有一个默认的身份存在。

信念从来都不是空的、假的,它是实实在在的力量,是特别强大的力量。我想只要你知道了这个秘密,就必然会主动改变策略,真正重视信念的力量。

“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。”
“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。”我们选择去关注哪些事物、忽略哪些事物,会对我们的生活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。

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,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,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。

坚定信念和降低期待并不矛盾,因为坚定信念就是做最好的准备,而降低期待就是做最坏的打算。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:促使自己更好地行动,并最终产生好的结果.

成长注定是一个将内在身份不断揉碎并重塑的动态过程。

语言和思维之间其实是双向车道,而非单向车道。如果你知道自己还可以在思维和语言之间“逆向行驶”,你的生活就会多出很多主动的选择。

它只相信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事情,对于已知之外的未知,它会主动怀疑并排斥。

比如在事情开始的阶段,他会让自己睡也想、醒也想,一天24小时不断地思考、透彻地思考,让自己从头顶到脚底,全身充满“非同寻常的、强烈的愿望”。他说:“如
果从身上某处切开,流出来的不是血,而是这种‘愿望’。”比如在事情计划的阶段,他又会反复周密地推敲实现愿望的具体方法,将实现愿望的过程在头脑里进行模拟
演练,直到像“看见了”它的结果一样才肯罢休。

有时候,我们无法达成目标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理性,而是因为我们不够感性。

无论什么时候,我们都要告诉自己: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。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轻易对自己说不可能!

第三章-心理

清除不开心

二元对立

人类的天性也是追求确定的,面对不确定的事物,我们心里总是会感到不安或不适。

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里,人们只能容纳自己喜欢的事物,只能接受自己喜欢的秩序。

而复杂,意味着更多的变化和不确定,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丰富和精彩。

成熟的人并不急于得到即时结果,不会让当下的不确定束缚自己,而是保持适当的沉默和耐心,继续专注于手头的事情,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。

对于二元对立观点,我们没有必要唾弃它、抛弃它,我们要学会在简单世界和复杂世界中来回穿梭,而不是只取其一,否则就又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。二元对
立本身没有好坏,关键看我们如何对待和使用。

如果更进一步,你还可以从他们身上发掘值得学习的品质,或从不利的环境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因素。这样的反转可以让自己无往不利,但前提是你要走出二元对立
,接纳某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。至于究竟该怎么做,现实会给你答案。无论你选择做自己也好,接纳他人也好,还是二者兼有,最终能让你发自内心地感到愉悦和平
静,并让你稳步提升的,就是最好的方式。不用担心失去自我,因为你不必成为一个复杂的人。你只要能够觉知复杂、接受复杂、拥抱复杂,便能享受这个复杂世界中
精彩的一面,从而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。

进入了舒适区,我们可以暂时松一口气,但不能一松到底,因为舒适区的消逝瓦解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”。

当我们长时间觉得生活没有压力和挑战时,危险可能已经潜伏在身边了。

减压秘诀就是尽量不要同时设定很多目标,主动降低期待,不急于看到成果。

“有点压力”还是太笼统,到底什么程度才算处在舒适区的边缘呢?好的状态(熟悉的部分)约占85%,困难的状态(有挑战的部分)约占15%。

  • 舒适区边缘:二八法则

下篇-做成一件事情的技法

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

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,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。

当我们通过原理机制彻底看清做一件事的好处时,便会觉得不做这件事是一种损失。

看不到具体好处和方法的目标非常单薄,它无法支撑你度过一年,甚至三个月。

找到做这件事情的意义,调用-情绪脑。

我们都愿意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感和意义的事情,因为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,也是掌握任何一项技能的第一步,而获得独特的价值感和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
主动去描述目标与自己的关联,换句话说就是调整看待事物的角度,看到这件事情的长远意义。

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在他的眼界之内,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能走多远,其实在他心里早就标记好了。

戒烟的核心在于意识到戒烟不是一种牺牲,不是一种权利被剥夺,而是一种收获与解放。

看清机制,防止盲目努力;寻找意义,注入长久动力;感受好处,体验当下愉悦。

运用书写来表达自己情绪的人更加健康。

没有输出能力的人只会在脑中想,但不会说;
·输出能力弱的人可能会说,但不一定能说清楚;
·输出能力强的人通常都会写,而且还能写清楚。

但困难之时正是进步之机。如果此时有人敢直视模糊、敢于对不确定性做出脑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“假设”,那他就能更大概率地突出重围,获取更多人生优势。

·反思的时候想不清问题的原因,那就本着极度坦诚的态度,先假设一个自己认为最可能的原因;
·规划日程的时候如果有很多随机干扰,那就以最大可能为标准,先假设一个具体的计划;
·找不到人生目标的时候,不妨将所有选项列出来,并将那个目前认为最可能实现的选项假设为目标。

关键不在于对错,而在于你得先有一个“想法”。只要我们能够依据当前所有的知识和可用信息,先做出一个假设,我们就不会卡在原地,就能够继续向前迈进。更多
新信息必然会在后续的行动中慢慢浮现,如此,我们就有了快速进步的可能。

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,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,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,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,然后笃定地行动。在实践途中,你自然也要保持
思考,用行动反复验证他们的理论,不适则改,适则用,直到自己真正做到为止。

现实似乎总在提醒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,告诉我们能学的东西其实很少,能做的事情也很少,当现实一次又一次给我们相同的反馈时,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关
注这个事实。因为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我们人类急于求成的天性在作祟,所以一个清醒的人应该对现实结果保持坦诚,接纳每次进步微小的现实,接纳行动初期笨拙的
现实。只有开始接纳现实,真正的进步才会到来。

注意事项

一是学会将观点与情绪分离。
二是明确培养习惯和技能不能马上看到真正的结果。

“敢假设”和“看现实结果”是一对绝佳的组合,它们几乎适用于所有场景。无论是治国、治商,还是治学、治人,都会用到这个底层方法论。所以在你前行的路上,请
一定记住这句话:假设是一切进步的开始,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。

我们长大后的多数烦恼都来自对自己和他人的过高期待。

因为很多任务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强加给我们的,就算暂时放弃天也不会塌下来。相反,当我们主动放下那份不切实际的期待后,反而可以安静下来,专注于眼
前最重要的事情。

主动削减欲望、降低期待的目的在于让自己丢掉精神包袱、轻装上阵,毕竟焦虑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。

只要我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降低期待,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,允许自己在开始的时候进步缓慢,甚至反复失败,允许自己花更长的时间去练习,就一定能做
成这件事情。

你要一开始就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人,没有父母、没有子女、没有配偶、没有朋友、没有任何人的帮助,这样,后面的一切都会让你觉得无限惊喜。

我认为检验一流心理的标准也是如此——看一个人能不能在心中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期待,还能正常行事。

如果犯过的错误下次还犯,做过的题目下次还错,那说明这根本不是学习,或者是效率极低的学习。相反,保证出过错的题不再出错,搞明白之后不会忘记,才是学
习的底线。

但张同完的方法是:只看一部剧,但这一部剧要看100遍!他还提供了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。
第一步,关掉所有字幕观看第一遍;
第二步,打开母语字幕观看第二遍,确认之前没有听懂的部分;
第三步,换成英文字幕,把刚才没听懂的片段抄下来;
第四步,反复练习听不清楚的片段,听完马上跟读;
第五步,关掉所有字幕,观看剩下的97遍。
这其中,关键要领是弄清楚每一句台词的意思,听完马上跟读,对不熟练的片段反复练习,使语气、语速、语调尽可能与剧中一样。换句话说,就是将剧中的情景对
话强化为“大脑的肌肉记忆”,直到在类似的场景下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说出极为准确和地道的外语。

为什么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人会越学越痛苦。因为前面的学习有很多漏洞和盲区,所以后面所有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知识就会摇摇欲坠。之前的漏洞和盲区若是得
不到彻底的解决,之后会一直受此影响,那么学习上的新问题和新漏洞就会越来越多。

凡是遇到卡壳、学不下去的情况,只有一个原因——你对此前学过的东西不熟练,没有达到掌握的程度。

真正的对手不怕你会一万招,就怕你把一招练一万次。

在不利的环境中,我们还要提升自我觉察能力,让自己尽可能避免细枝末节的琐事,避开可有可无的应酬和闲聊,把省下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我提升,积蓄移动的
能量。

如果不希望受某些环境的影响,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让自己置身其中。

而无法运用的知识,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?

知识和智慧不是一回事,智慧是去实践。

学习的秘密之一就在于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。